深度学习框架
今天参加浪潮的人工智能课程,了解到了一些深度学习的资讯。
现在有很多深度学习框架,例如Theano、TensorFlow、Torch、Caffe、MXNet、Neon 和 CNTK。
Caffe作者:贾扬清http://daggerfs.com,博士毕业于UC Berkeley,在Google工作
http://caffe.berkeleyvision.org/
源码Github,于2013年12月开源最初单机版Caffe。Caffe可用于人脸识别、图片分类、物种识别等。
Caffe is a deep learning framework made with expression, speed, and modularity in mind. It is developed by Berkeley AI Research (BAIR)/The Berkeley Vision and Learning Center (BVLC) and community contributors.
Google Protocol Buffer数据标准为Caffe提升了效率。学术论文采用此模型较 ...
穿越羌塘无人区7
第60天D61(6-19),0K,宿营4872M
第四天了,堵在峡谷死角里。等待就像抽烟,让人难以在恰当的时候放手。如果有足够的食物和香烟,这或许是一场不错的度假。如果可随意的抽身,旅行也许就没那么深刻了。的确,对前路失去信心,觉得走不出去了,但在生死存亡的问题上从未动摇。很矛盾,即觉得走不出去了,又不认为会消亡于荒野,那是一种什么状态了?就是混吃等死。(本来想形而上的描述这段心理,觉得又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了,就是混吃等死、胡思乱想而已。在搞不明白宇宙边界和量子空间前,我们总是会将世界复杂化。)
下午开始为突围做准备,将世界简单化,就是此岸到彼岸。将车子调整一番,清理掉两个驮包,使之轻便快键。在清理其中一个驮包时,居然在夹板里发现一块德芙巧克力,哦的神啊,吃完巧克力,又把包装纸给舔了个遍,那“牛奶香浓,丝般感受”原来是有前提的。
肚子闹得厉害,再次欣赏水波星空,然后整夜失眠,胡思乱想,很危险的情绪。
从山坡眺望帐篷,每天N次随意溜达。
清理掉两个驮包,简装准备。
如果不在山上和河边,那一定在帐篷里舔食糌粑粉。
黄昏中河流,只涨不落。
壮观云柱
第 ...
穿越羌塘无人区6
第51天D51(6-9),0K,宿营4833M
天气未见好转,阴沉,冷风,身体还未缓过来,蜷缩到十点钟起来,依然裹在睡袋里烧水热身。烧水过程中,又吃起糌粑粉,已然成了常态,糌粑粉成了无法抗拒的零食。无需水,满嘴粉末,如果不加限制,可以连续吃掉二两,竟也不觉得口干舌燥。下午一点,多云,太阳时闪,裤子干了,鞋子阴湿,羽绒服还在滴水,穿上拖鞋,披上正式上岗的冲锋衣在周边溜达。
原本只是溜达,稍微探下前路,没想越走越远……先是登上河边一座沙山,瞭望前方见是一片沼泽,于是下山往北查看有无硬土通往高地,以便绕过沼泽。下山,干河道,草地,小海子,河滩……大约走了三公里终于确定可借高地绕过沼泽。回程中,土坑里窜出一只狼,闪电逃遁,因为连脸都没看清,此类遭遇均未归入猛禽数据里,或许是只狐狸什么的。但被狼这么一闪,居然迷路了。上了沙山,沿山脊边行边往下张望,可怎么也找不到帐篷。由于昨日阴霾天气没有显著坐标,对岸一片稀疏草地不分彼此,营地附近地标物更没留心,导致俯瞰山下河道基本一个摸样。一会儿觉得帐篷在东,恒下心往东寻,觉得不对,又恒下心往西寻……如此反复数次仍没发现帐篷。
又开始认为帐篷被沟壑土坎挡住,于 ...
穿越羌塘无人区5
第41天D41(5-30),0K,宿营4764M
夜里醒多次,口腔黏在一起,喉咙也仿佛合拢了,喘不过气来,嚼口唾液撕裂的痛。担心早晨醒来口腔会张不开,最后,用一个长尾夹放在嘴里,既是物理隔绝也是刺激唾液分泌,再用一根红绳子栓在长尾夹上,以免不小心吞咽。
迷迷糊糊听见帐篷沙沙声,以为又是风沙作祟,微明,掀开帐篷一角,见是雪子,再看了眼天际,灰云铺顶。不喜不悲,因为羌塘白天是很难下大雪的,更难积蓄。心中也并无打算今天如何找水,身体透支太多,再难强打精神,也无祈祷,该怎样怎样。无视,继续睡去。
天色放亮,雪越下越大,才清醒些,认为是生机。然后三两分钟掀帐看下雪情,待到有些积淀,便赶紧扒了些雪融水,生怕云散雪化。终于喝了水,这才感触颇多(可能诸神也喜欢看帖)。写今天文字时翻看当天DV,有一段自拍,很是矫情,眼有泪花,觉得做作。人的一生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此时彼时,我再也无法感同身受了。
趁雪未停,继续化,没想这雪越来越大,鹅毛之势,傍晚才歇,这是此行唯一一次,在羌塘也是鲜见的。不停取雪化水,把所有水袋装满,人也喝得饱,整整7L,唱歌,尿液亮晶晶,兴奋。除了控制粮食,水也是受控的,是为节省 ...
穿越羌塘无人区4
第31天D31(5-20),16.5K,宿营4935M
今天,极重的沙草地,一直大风,阴沉发灰的云,跟江南梅雨季似的。空气通透度极差,雾霭霭。下午五点后,大风忽然停歇,很奇异的感觉,荒野中静的只有呼吸和推车声,而云层却是越发浓稠暗灰。
羌塘降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流控制,加上先前东南风,让我觉得羌塘在酝酿一场强烈而持久的风雪。所以,短暂的静默期过后,大风冰雹席卷而来,我便以最快速度扎营,这可不是西风带控制的短暂风暴。判断错误,这风雪也就张扬了半个来小时就没了,之后的灰云也慢慢消隐。适才发现前方突兀着四座火山,前往探寻。有种行在素描画的感觉,天空是铅笔灰,雪一缕缕,再点缀着一些凄凄黄,着实是一幅彩笔素描画。
是泥火山,高度在五十米左右,土质甚红。这种规模庞大的泥火山是很罕见的,其泥火山在地球上也是罕有的。泥火山不是通常意义的火山,高度一般不超过十米,小个子,只喷出泥浆和气体,没有岩浆管道。
到底是不是泥火山?我个人分析是百分百。一是如此庞大的尖锥型孤立土丘在地质运动中很难形成,二是此处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构造带(高原有过四次隆起运动,印度洋板块不是一次性撞出珠峰的,所以羌塘荒原中的火山遗迹 ...
穿越羌塘无人区3
第21天D21(5-10),20.6K,宿营4809M
大早起,奔向热饭。昨夜雪不厚,中午即化的差不多了,再则也顾不了这么多了。一路下坡,页岩地面,虽对昨夜之人不甚了解,但在这无人区深处遇人总是梦幻之事,脑海里也早已勾勒出一幅豪华营地、肉香汤热的美景,所以趁坡势强行骑车,一不留神车被片岩爆胎。
近五点来到传说中的英雄地,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大军区联合测绘会师的地方,因而取名英雄地。八十年代,中科院考察队曾横穿至此,因前路恶劣折返,直到本世纪初,中科院与商业联姻,才对羌塘进行了连续三年的大规模科考,羊湖便是最后一条科考线路。
近七点到达羊湖西侧,风暴中终于看见昨夜之车缓缓开来,后一辆卡车,共四人。昨夜说话之人李哥随即给我一杯预备好的热咖啡,感动。大风,冷,车下寒暄片刻便挤上大车。他们极为热情,又狐疑满腹,说没见过这么玩法的,说我一个人肯定带了卫星电话,还检查了证件……而我只想着蹭些补给。大餐不见,豪华营地没有,总得有些香烟。他们也是麻烦一堆,补给不多,最后给了大约三天食物,些许蔬菜和水果,散烟合两包,馕等,见此,觉得自己从未如此富过。这就是前文所说,在前45天食物克制期里意外获得的三天补 ...
穿越羌塘无人区2
第11天D11(4-30),20.4K,宿营5120M
上红山达坂的地面很硬,碎石为主,加上下了一个大坡,今天推行距离在过鲁形湖后首次超过20公里。山口平坦,似一条宽阔山脊,海拔最高5256米。上了平坦山口,海拔6356米土则岗日便映入眼帘了,山顶浑圆,丝毫没有一座雪山的筋骨。羌塘深处的雪山大多如此,在经过数次夷平地质运动后不再有鲜明的棱角。谷地里藏羚羊很多,多是十几只成群。自去年在某河谷里看见迁徙的绵延不绝的超大藏羚羊种群后(可能是近年发现的最大种群),便对这种小型羊群完全没了兴趣。
羌塘的食草动物种群恢复的极快,例如野牦牛、藏羚羊、原羚、鼠兔、旱獭等。深入羌塘深处,你绝不会对突然出现在眼前的藏羚羊感到惊喜,因为太平常了。此季藏羚羊已经公母分群,路上多见带孕的母藏羚羊,公藏羚羊不知迁往何处出了。近年研究,藏羚羊繁育中心不仅只有卓乃湖,整个大羌塘无人区有四个藏羚羊繁育中心,一是卓乃湖,二是兔子湖,三是黑石北湖,还有一个记不清了。我认为,藏羚羊的繁育中心远不止四个,多数种群并没有不可想象的长途迁徙。他们的生育性迁徙大致南北走向,南到中央山脉附近,北到横亘天际的昆仑山脉。
藏羚羊看 ...
穿越羌塘无人区
2010年,一个名叫杨柳松的青年,徒步穿越羌塘,1400公里的无人区,平均海拔5000米,走了77天。
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北方的空地》。
根据这个故事,拍摄了电影《77天》。
原文8624:北方的空地,孤身穿越大羌塘无人区
羌塘 第二次穿越大羌塘无人区已过三月,期间不少志同道合者询问事宜,今儿便呈一贴,简叙过往。
此次穿越从青藏高原的西端至高点界山大阪开始,时间4月20日,一路向东经邦达错、羊湖、若拉错、岗扎日,横穿整个藏北无人区后改由北上进入阿尔金无人区,经可可西里山脉、昆仑山脉、鲸鱼湖……在阿奇克库勒湖遇人,再三天车程至花土沟镇,时间七月五号,总历时77天。在离开界山大阪至阿奇克库勒湖的74天里独处无人区,此间行程1400公里左右,跨度四个月。
大羌塘藏语“羌塘”意为北方的空地,狭义指藏北无人区,实则是所有北方未知的土地。大羌塘包含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昆仑山无人区,这四个无人区连片在一起,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无人荒原。由于可可西里的概念被炒热,以至于大家一度用可可西里代替了这片广袤的荒原,实际上,可可西里不论是行政疆域还是地理疆域都只是大羌塘这 ...
Yii2 三级联动
项目开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3级联动选择框。在yii2项目开发中,可以利用 “kartik-v/yii2-widgets” 包,快速实现下拉选择 三级联动功能,十分方便。官方demo
安装包1composer require "kartik-v/yii2-widgets"
views在views中,修改_form.php,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use kartik\widgets\DepDrop; // Parent echo $form->field($model, 'cat')->dropDownList($catList, ['id'=>'cat-id']); // Child # 1echo $form->field($model, 'subcat')->widget(DepDrop::classname(), [ 'options'=>['i ...
Git使用规范及常用命令
规范[建议] master 分支仅用来发布新版本,不允许在上面开发使用分支能够有效地避免不同开发工作之间的相关干扰。
当需要开发新功能、修复bug、试验新的想法时,应该新建一个分支,待开发工作完成并测试后,再把工作分区合并到主分区上。
[强制] 提交时须带上清晰的描述提交信息格式:
123第一行:一句话简单总结一下你做的修改(别超过50个字)第二行:空行(建议空行)剩余行:详细描述。为什么要做这次改动?跟以前的实现有什么不一样?
[建议] 相关的改动才放在一起提交一次提交(git commit)应该只包含相关的改动。比如说,修复两个不同的bug就应该分开来做两次提交。提交的改动越小(或越少),其他开发者理解起来就越容易;如果改动有问题,退回去也比较方便。Git有一个暂存区域(staging area)的概念,它还允许你暂存文件的某些部分,这更便于你创建非常细粒度的提交。
[建议] 经常性地提交经常提交势必让你每次提交的东西都很少,也有助于你只提交相关的改动。并且,你还能更频繁地与别人共享代码。通过这种方式,所有人在集成代码时都会感觉更轻松,也就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相比之下,如果每 ...